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成医育人故事 | 陈梅: 以爱之名,育梦成光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09-12


教师简介


陈梅,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综合科科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点学科实力提升工程”特聘专家,入选首批“成医英才”登峰计划优秀人才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引导地方专项、四川省科技厅重点研发计划、省卫健委等国家级、省部级和厅局级科研项目10余项;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10分的8篇。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2项、川渝科技学术大会优秀论文二等奖等多项荣誉。在学校组织的2025年“讲述我的育人故事”活动中荣获三等奖。

竞赛突破:学生创新实践的摇篮

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四川省决赛中,我指导的生物制药专业本科生团队表现优异。项目负责人陈思煜同学最初对参赛信心不足。去年十一月,我鼓励她:“这是一个宝贵的锻炼机会,老师相信你!”她最终鼓起勇气,带领团队投入备赛。那段日子,他们挑灯夜战、反复打磨,面对实验数据不佳、方案屡次修改的困难,始终没有退缩。他们查阅文献、请教专家、持续优化,不断突破自我。决赛答辩时,清晰的逻辑、扎实的数据和沉稳的台风,赢得了评委的一致认可——团队一举斩获省一等奖。思煜激动地跑来告诉我:“陈老师,我们做到了!”这份荣誉背后,更是他们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团队协作与抗压能力的真实成长。这也正是我们“以赛促学、以研促教”育人理念的生动体现。

创新引领:激发研究生的科研潜能

作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和首批“成医英才”入选者,我始终秉持科研与育人的双重使命。我指导的首届硕士生郭宏,是以士兵计划录取的,入学成绩虽为专业最低,但她怀揣着强烈的科研热情。初期,面对复杂的实验与数据分析,她一度不知所措。我为她讲述了自己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时的挫折与坚持,以此点燃她的信心。在我的陪伴与指导下,她越发严谨细致,最终不仅攻克了实验难关、发表了高水平SCI论文,更作为负责人成功获批四川省苗子工程项目。见证小郭从迷茫到坚定的蜕变,我倍感欣慰——我传递的不仅是科研方法,更是迎难而上的信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近日,我带领的研究生团队在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中的临床转化赛道(研究生组)中表现卓越,斩获全国二等奖。近三年来,指导的学生共发表一区SCI论文五篇,获授权国家专利三项,这正是我们科研育人实效的生动注脚。



就业护航:助力学生职场启航

在助力学生科研成长的同时,我也专注于为他们铺就从校园到职场的桥梁。我始终坚信:教育既要赠之以翅膀,也需指之以星空。2024年底,在“蓉漂人才荟”四川大学站的招聘中,我的学生小谢迎来了关键转折。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硕士生,她渴望在成都主城区谋得一份专业对口的事业单位工作,却也在激烈竞争中感到迷茫。我鼓励她抓住机会,并帮她梳理优势:扎实的专业基础、丰富的科研经历与学生干部阅历,同时也针对性地辅导她简历撰写和面试技巧,陪她反复演练应对各类提问。最终,她从两百多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功拿下了心仪的offer。当她发来就业协议的那一刻,我仿佛又看见当年实验室里那略显青涩的女孩,如今已然自信从容、独当一面。


教育家精神引领,感恩奋进新时代


站在新时代的潮头,我深切感受到教育家精神的磅礴力量。它是陶行知“捧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是张桂梅“有一口气,就站上讲台”的坚守,更是千千万万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我们何其有幸,生于盛世。感恩时代,让我们心无旁骛深耕科研;感恩时代,允我们因材施教、静待花开;感恩时代,赐我们与青年同成长、共奋进的机遇。作为成医教师,我既是“成医英才”的见证者,更是学生创新之路的点灯人。学校提供的平台、省级竞赛的舞台,都是这片沃土对我们育梦人的深情馈赠。展望前路,我愿持续以教育家精神为灯塔,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学问做进学生心坎里。我期盼五年、十年后,当我们再度相聚时,能有更多温暖的育人故事,照亮彼此的教育初心。


来源 | 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

一审 | 宋其燃 文艺

二审 | 刘婧

三审 | 王海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