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

教师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德师风 -> 教师风采 -> 正文

成医育人故事 | 杨拯:我的创新创业教育20年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07-02

教师简介

杨拯,基础医学省级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持省级创新创业示范课程《仁爱与创新·医学生创新教育实务》,以及各级各类课题20余项;指导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科技核心以上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13篇);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获得“挑战杯”“创青春”和“创新大赛(原互联网+)”竞赛全国“三等奖/铜奖”4项,省级奖励20余项;曾被评为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中医药工作先进个人,在学校组织的2025年“讲述我的育人故事”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师道与传承

我来自边远山区,2005年毕业后留校工作。在读期间我不但得到了学校的奖励和资助,更有幸接受了每门课的恩师对我的悉心教导和细心栽培。

省级教学名师张晓教授,他不但指导我实验技术、课程建设、教材编写和教学改革工作,还启迪了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维和方法,为我的创新创业教育20年的经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药理学辛志伟教授,他不但教会了我《药理学》理论知识,帮助我联系就业单位,工作后还送给我了一套他非常珍视的教育专著《给教师的建议》(上下两册),让我认识了“精心培养学生的学习愿望和独立学习能力”;坚定了“在教育工作中,要激发学习兴趣,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为后期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集聚了信心和力量。



省级教学名师赖雁教授,他不但教会了我临床操作基本技能,更是在自己申报教学成果奖时,将还是实验师的我整合到他的团队,在我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初现时帮助我、相信我。




还有曾兢老师的励志故事和尽力托举,王西岩老师的实验室规范化管理和全力支持……每一位良师益友都给予我很大的帮助与爱护,成为我创新创业教育道路上传承与坚持的力量。

师恩难忘,良师益友对我的影响深远,于我而言只有尽力传承,力所能及地带出更多优秀的学生以谢师恩。




信任与陪伴

23级研究生叶婷刚加入课题组时不太自信,我鼓励她:“付出总有回报”,相信她,成为她科研路上最坚定的支持者,静待花开,默默地见证她的成长。

今年春节,一条消息点亮了我的手机:“杨老师!我的文章被接受了,快看邮箱!”我兴奋地看着SCI录用邮件,听到电话那头哽咽的声音:“老师,谢谢您信任我、一直鼓励和支持我”,我知道那些相互支持和彼此信任都有了意义。如今的她不仅发表了3JCR 1区的SCI论文、还获得了省级“挑战杯”奖项,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科研新秀。这段经历让我明白:教育的光辉,往往就藏在一次次“有我在”的信任和陪伴里。老师的价值,不仅在于专业知识的传授,更在于成为学生成长路上最坚定的同行者。




吃苦与坚持

2018年,在《医学机能实验学》绪论课堂,我一如既往地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和成长经历。课后,一位腼腆的男生轻声走来,低声问道:“老师,我是罗健,英语不太好,但我很能吃苦、能坚持,可以加入您的实验室吗?”我看着他真诚的眼神,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从那一刻起,一段不同寻常的师生缘悄然展开。

他带着团队成员参加第四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从选题调研到材料撰写、答辩演练,日日奔忙。最终项目荣获省级“铜奖”。赛后,他问我未来该怎么走,我指引他“考研啊,这是最好的选择”,正是这句话开启了他新的奔赴。



研究生期间,他一边写论文一边做调查,花了半年时间完成了上千份问卷。然而初步分析后,他觉得研究好像没有太大意义。我鼓励他多读文献、换角度、改思路,一起“熬”过了那段困顿期。某天晚上,罗健忽然激动地打电话来:“杨老师,我发现了新的分析路径,觉得这个研究是很有意义的!”最终成果顺利发表JCR 1SCI论文,他也因研究生期间出色的表现,多次获得研究生奖学金、“优秀研究生”和“优秀研究生干部”称号。毕业时,他在朋友圈写下这样一句话:“考试铃声结束,给您的答卷仍在继续。”看到这句话时,我的眼眶湿润了:“我知道,我的教育从未结束。”


奋进与感恩

2010年底,2010级医学检验专业的江明礼同学加入我的实验室。在我的指导下,他负责的项目获得了“挑战杯”全国“三等奖”,并发表高质量文章3篇。这段经历培养了他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拓宽了他的视野,最终助力其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目前,江明礼同学正在北京大学医学院首都儿科研究所进行博士后工作。

回顾过往的在校科研经历,江明礼同学曾对我说,“当年在老师的团队中,每一次高强度的动物造模,每一晚熬夜讨论项目、方案,每一天照料实验动物的经历都历历在目,这些也都在未来给了我面对任何挑战的勇气和信心。”江明礼同学的成长,及其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老师的指导和学校重视与支持的感恩,让我倍感欣慰,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深耕创新创业教育的决心。

结语

20年如一日,我始终坚守在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这片热土。有人问我:你最大的成就是什么?我总是笑着说:看见一个又一个曾经迷茫过的学生,最终成长为自己喜欢的样子。身为一名高校教师,我始终相信:创新创业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点亮灵魂的旅程。

我清楚地记得,某一天,杨锦、袁梦郎、杨海燕、王彦丁、兰俊奥等学生都跟我说:“老师,我现在能独当一面,也在带新人了。”创新研究不是一个人的孤独攀登,而是一次次薪火相传,我们追光而来,终也要成为光,去照亮那些还在路上的人。看着学生从最初的懵懂无措,到独当一面、主动传承,我想,这便是“教育”的意义:不是塑造一个样子,而是点燃一种精神,让他们自由生长,走出自己的路。